1952年,新中国曾废止了大学的统一招生制度配资头条官网,直到1977年,邓小平同志领导下,高考制度才得以重新恢复。这一举措对全国4000多万考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1977年高考的恢复,不仅是教育体制的重大转折,也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,其中就包括首位文科女状元刘学红。
今天,我想带大家了解一下刘学红这位1977年恢复高考后脱颖而出的文科状元。她的高考作文曾被权威刊物《人民日报》刊登,她的准考证也被珍藏起来。时隔46年,刘学红如今生活如何呢?
对于80后、90后乃至00后来说,高考几乎是他们从小学以来的最大目标,许多人希望通过高考改变人生。然而,对于70后及更早一代来说,“高考”却曾是一段被“暂停”的历史。在那段特殊的年代,高考制度被废止,孩子们的升学路变得异常艰难。
而使高考得以“复活”的正是邓小平。
1977年8月,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为期五天的“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”,会议期间,他直言不讳地指出,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整整20年。当时,美国科研人员达120万,苏联90万,而我国仅有20万。邓小平强调,恢复高考是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的关键,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改变,更标志着国家向新时期的转型。
展开剩余89%会议结束时,邓小平总结道:“今年务必要坚决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,摒弃过去依赖群众推荐的做法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邓小平之外,查全性同志在恢复高考的推动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77年,他曾直接面谏邓小平,首倡恢复高考,因此被誉为“恢复高考的第一倡导者”。
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宣布,当年考生们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尤其是首位文科女状元刘学红,她的考试作文被《人民日报》刊登,而她本人也顺利迈入了北京大学的大门。
以前的孩子与如今“鸡娃”文化下的孩子们,在生活体验和学习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。那个年代,普通百姓生活拮据,家庭孩子众多,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数量相对较少。高强度的学习压力,对他们而言,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刘学红的父亲是一名铁道兵,这使得家庭生活非常不稳定。铁路工地常常迁移,全家随之搬迁,刘学红从小跟随家人辗转多地,难以有一个固定的住所。小学期间,她几乎每年都换一所学校,因此对小学时光的记忆较为模糊。
1967年,刘学红父亲被调往北京工作,刘学红随家人一同搬迁。在北京,她有幸住进一所校园,见到了来自友好国家的留学生和不少工农兵大学生。她从这些身边的人身上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光辉,但对她而言,“大学”仍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概念。毕竟,从小没有经历过学业压力的她,对读大学的真正意义尚未理解。
而且,当时的现实对她来说十分严峻。1967年的高考尚未恢复,想进入大学,需要先参加工作若干年,通过群众推荐,再经过领导审核,文化程度至少得是初中毕业。
来到北京后,刘学红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,随后被安排到密云县的农村插队落户。在插队期间,刘学红曾怀揣上大学的梦想,但现实的残酷让她逐渐打消念头。那时,考察是否能上大学,不是看学习成绩,而是看劳动成果的大小。
在农村,成为“有价值的人”必须展现强大的劳动能力。劳动表现的衡量标准包括干活的力气大小和劳动产出数量。刘学红所在的林业队主要负责植树造林,劳动成果就是看种了多少树、耕了多少地。达到或超出标准的人,才会被视为“能干”的群众代表。
但作为女生,刘学红身材不高,体力不及男生,她很难成为“劳动标兵”,没有劳动优势,也就难以得到群众推荐,这意味着大学梦只能深藏心底。
刘学红的才华和智慧在插队生活中难以发挥,她只能调整心态,踏实投入农业劳动。虽然体力有限,她凭借聪明才智和高效率,常常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。
渐渐地,刘学红开始接受现实,想着脚踏实地完成分内的工作,等待组织分配合适的岗位。
然而,命运往往在你最平凡时给予意外的刺激。
1976年某天,刘学红正在劳作时得知,生产队获得一个推荐名额,可以送一名优秀者去北京大学学习低温物理。她本没打算争取这个名额,因为她知道自己劳动成果未达标,但没想到,这个名额最终被队里的另一位女同学获得。
那位女生和刘学红年纪相仿,经历相似,但学识不及刘学红。刘学红中学时曾是物理课代表,考试成绩几乎满分。她不明白为何名额会落到别人头上,这份不平激发了她渴望上大学的决心。
1977年,那个被推荐的女生顺利进入北大,而刘学红只能在北大门外徘徊,望着校园古老的城墙,内心暗自发誓自己一定要进这所学校读书。
就在她下定决心的同时,高考政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北京正在召开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“科学和教育座谈会”,为高考的恢复奠定基础。
1977年10月21日,刘学红迎来了梦想的曙光。广播中传来消息:国家决定恢复高考,而且取消了以往的“工作经验”、“群众推荐”和“领导批准”等复杂限制,任何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报名。
刘学红赶紧查看报考条件,发现自己基本符合要求。根据她回忆,报名条件包括:热爱社会主义和劳动,立志为革命学习,具备高中毕业文化水平,身体健康,年龄不超过25岁且未婚;如果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,年龄限制可放宽至30岁。
消息传开后,刘学红所在的密云知青点几乎所有人都报名参加高考。报名点距离她所在公社较远,刘学红与朋友们跋涉一天才抵达。但为了梦想,这段路途的辛苦显得微不足道。
她明白这是难得的机会,必须全力以赴。毕竟高考刚恢复,未来充满变数,万一明年再度取消怎么办?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次考试上。
当时,刘学红一边承担农村生产劳动,一边利用晚上时间苦读。白天在地里辛勤劳作,晚上挑灯夜读,珍惜每一分每一秒。相比如今三年系统学习,当年她只有短短两个月的备考时间。
刘学红的努力和同伴们一样,大家都要兼顾劳动和学习,书店一度被考生挤爆,争相购买学习资料。由于资料匮乏,刘学红只能翻出中学课本,还努力找到了旧高考试卷,主要是历史和数学。
当时高考分文理科,她本喜欢理科,尤其物理,未来也希望从事相关工作。但为了保险起见,最终选择了文科。
她的选科理由类似今天的学生:理科注重精确答案,错一题就不得分;而文科允许论述接近即可得分,存在一定的灵活空间。
这是她临时决定,之前对文科了解不多。
选专业时,刘学红也很迷茫,不知道文科到底有什么专业适合自己。后来得知有新闻专业,考虑到自己喜欢读报纸、爱好文字,便填写了北京大学新闻专业,这一选择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。
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,570多万考生迎来了命运的考验——那年唯一一次冬季高考。
刘学红的考试安排在12月10日至11日,考场距离知青点十几里山路,考生们大多徒步前往。考生身份多样,既有学生,也有老师、农民、干部。
考场简陋,每间约可容纳四五十人,座位两两一桌,彼此视线易及,纪律完全靠自觉。
第一天考政治、地理、历史,刘学红感觉轻松,大部分题目为基础题,答题如行云流水。
第二天考数学和语文,数学考题难度较大,涉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,她靠记忆公式顺利完成。语文考试重点是作文,题目是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。
她将下乡经历、劳动生活细致描写,1700字的作文用时约90分钟,感慨自己能用真实经历写作是难得的财富。
考试结束后,刘学红心情轻松,自信满满,感觉自己考得不错,体现了“学霸”的自信。
1978年2月中旬,考后逛街时,知青队长激动告诉她:“你的作文登报了!”
刘学红不信,直到晚饭时父亲把《人民日报》摆在桌上,她才确定那篇熟悉的文字是自己的作品。
尽管作文上了报,她依然不敢完全肯定能考上大学,等待成绩期间充满忐忑。
回母校探望老师时,老师透露:“我把你的作文当范文批改,但没认出是你,直到见报才知道。你的作文得分是99分,原本应给满分,但阅卷老师扣了1分,说‘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’,就是要挑毛病。”
就这样,原本满分的作文被扣了一分。
1978年,刘学红以文科状元身份顺利进入北京大学。该年报名人数570万,录取27万,录取比例约为4.8%,竞争异常激烈。
在北大完成学业后,刘学红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工作,延续新闻学专业,成为《中国青年报》记者。1998年,她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络版,随后创立了首个实行市场运作的媒体网站——中青在线。
2007年,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刘学红的准考证,这张泛黄的证件不仅见证了她的成功人生,也象征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进步。
如今,距1977年已过去46年,刘学红已从《中国青年报》退休,退休前职务达副厅级。如今她远离职场,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。
刘学红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。傅善祥出身名门,从小受父亲严格教育,博览经书,学识渊博。她参加太平天国女子科举考试,文章引用经典驳斥女子不宜读书的偏见,理据充分,最终摘得状元桂冠。
可惜的是,傅善祥终究没能挣脱封建社会的束缚,历史最终留下的只是“下落不明”的结局。
如果像傅善祥这样的人才生活在近代,她的命运无疑会天翻地覆地改变。
从封建束缚到社会开放,变革之路充满艰辛,但也孕育着希望。
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配资头条官网,但有时候,你需要的正是一份幸运,而这份幸运的前提,是你有能力抓住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开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